最近興起的「專利蟑螂」(Patent Troll),經常被視為造成專利戰火四起的罪魁禍首。不過,專利蟑螂引導「專利交易新時代」的來臨,讓專利的買賣更有效率,對於專利布局相對落後的台灣企業而言,其實是一大福音。
根據維基百科定義,專利蟑螂又稱為「專利事業體」(NPE),意指本身不從事專利生產,而是以低價向發明人收購專利權,再進行專利買賣的公司。
兩方專利對決最怕的就是演變成街頭混戰,最後兩敗俱傷。專利蟑螂因為屬於第三方,本身不從事該產業生產,沒辦法被反告,相對之下可以輕易地對被告廠商予取予求,現在約有20%的美國專利訴訟都是由專利蟑螂發動。
高智發明(Intellectual Ventures)是美國最有名的專利公司,創辦人麥爾福德(Nathan Myhrvold)是美商微軟前技術長。同為智慧手機競爭對手的蘋果、宏達電和三星都是高智發明的客戶。
高智的資本額高達50億美元,號稱掌握3.5萬筆專利,每年光是授權業務的營收就高達20億美元(約新台幣600億元),規模相當驚人。高智的營運手法相當多變,例如企業繳交年費,變成該公司會員,免除被高智控告侵權的風險;如果企業再花多一點錢,還可以拿高智公司的專利去告別人。
奇美電副總經理觀察,「成功的專利蟑螂很厲害,可以從小蟑螂變成大恐龍」。奇美電在1999年到2000年所面臨的專利訴訟,九成以上由對手發動,但2010到2011年之間由專利蟑螂發動的訴訟高達九成。
由於專利蟑螂把專利的價值發揮到「極緻」,業者常以專利流氓、專利鯊魚、專利恐怖分子等負面字眼形容。
專利蟑螂某種程度彌補了專利「供給」與「需求」之間的交易失靈,以前專利隻有大公司才玩得動,隨著中介、專業買賣的市場出現,對於以中小企業為產業主體的台灣其實是有好處的。
【節錄自經濟日報】